纺织工程

发布者:宋艳君发布时间:2019-01-10浏览次数:1751

苏州大学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举办纺织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项目名称

苏州大学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举办纺织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办学地址

江苏省苏州市十梓街1

法定代表人

熊思东

中外合作办学者

中方: 苏州大学

外方: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K(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办学层次和类别

本科学历教育

学制

4

每期招生人数

80人(在苏州大学年度招生规模内统筹安排)

招生起止年份

2017—2021(每年1)

招生方式

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招生计划,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入学考试,并符合相关招生录取规定和要求。

开设专业或课程

纺织工程

专业代码

081601H

原开设专业或课程

纺织工程(专业代码:081601H

颁发证书

中方: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

外方:无

审批机关

教育部

批准书编号

MOE32UK2A20121229N

批准书有效期

20251231

备注


 

  

一、合作院校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UK

        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始建于1824年,名列世界50强顶尖名校,为英国著名的六所“红砖大学”之一,英国常春藤名校联盟罗素大学集团的创始成员之一,拥有颁发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曼彻斯特大学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承担各项学科与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任务,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共培养了2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曼彻斯特大学在英国乃至全球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在2018/19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世界第29、英国第620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居世界第38、英国第6,在2018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世界第54、英国第8,为英国顶尖教学与研究机构之一。

曼彻斯特大学一直为世界各地精英学子所向往,每年收到来自全球的大量入学申请,是公认的入学竞争最为激烈的英国大学之一。学校有3个学部、17个学院、500多个专业,目前教职员超过1万名,其中很多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有来自160多个国家的近4万名学生,本科学生中约有14%为海外学生,研究生中海外学生占三分之二。曼大的图书馆是英国三大图书馆之一,藏书规模位居全英第三,仅次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拥有100余万电子书刊,还有几百个数据库。曼大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完善的研究和实验设备,并拥有全英国最大的学生活动中心。

曼彻斯特大学的纺织相关学科设在材料学院,在全球同类高校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走在世界该领域研究发展的最前沿。有关纺织服装的专业领域涉及产品设计、加工技术、设计管理、市场营销等。曼彻斯特大学纺织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结合行业需要和研究发展不断进行调整,紧密结合教师的研究工作与成果,开设的课程以及课程内容在全球高等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中具有标杆作用。

  

更多信息请查询学校官方网http://www.manchester.ac.uk/

  

     更多信息请查询苏大本科招生网:http://zsb.suda.edu.cn/

  

  

二、培养方案:

2018级纺织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介绍

苏州大学纺织工程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纺织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省重点类核心专业。纺织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是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融合两国优秀教育传统,整合两国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完善的知识体系、探索与创新精神,能在纺织领域跨国企业从事研发、技术、管理、检测及贸易等工作,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需要的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计算机应用、机械设计等自然科学和工程知识为基础理论,以材料应用、技术理论、设备运行、设计研发、生产管理、销售贸易为专业知识构架,涵盖棉、毛、丝、麻、化纤等纺织材料,机织、针织、非织造等加工设备与技术,服用、家用和产业用等终端应用,形成对学生系统化的专业培养,使学生较为全面、扎实地掌握纺织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和应用开发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中外融合能力。

本专业学制为四年制,合作双方院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部分课程由外方教师与中方教师合作进行全英文和双语教学,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申请参加学校和学院的各项校际交流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目标

目标1:适应现代纺织工程技术发展,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专业知识,对复杂纺织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目标2:具有工程数理融合、多学科交叉运用能力,能胜任纺织领域包括跨国企业的设计开发、生产技术、经营贸易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

目标3:具有良好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中西文化融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坚守职业道德,在工程实践中充分考虑法律、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目标4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适应多学科团队和跨文化工作环境,能够与同事、客户和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具有计划、组织、管理、实施不同类型项目的能力。

       目标5:具有国际化视野、全球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能主动适应快速多变的国内外环境。

三、基本培养规格与毕业要求

(一)政治思想与德育方面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二)体育方面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纺织工程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纺织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纺织领域大众及个体的需求设计产品,设计满足工业化实现要求的工艺、流程等,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纺织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纺织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纺织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纺织设计与工程领域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纺织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中西文化融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纺织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纺织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较强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能在与纺织科学与工程相关的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不断学习和拓展知识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专业核心课程和学位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

纺织化学、纺织材料学、纺纱学、聚合物成型原理与工艺、机织学、针织学、织物组织学、纺织服装产品开发、企业经营与管理、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纺织服装供应链管理、纺织服装市场营销导论、纺织服装检验、染整导论(双语)。

2.学位课程

高等数学(一)下、纺织化学、纺织材料学、聚合物成型原理与工艺、纺纱学、机织学、针织学、织物组织学、纺织服装产品开发。

五、主要实践环节(合计)

1、实验课程

     纺织化学实验、纺织材料学实验、聚合物成型原理与工艺实验、纺纱学实验、机织学实验、针织学实验、织物组织学实验

2、实践性环节:纺织服装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纺织机械装配、产品创新设计、纺织工艺设计、纺织生产工艺实习

3、毕业论文

六、学分要求和学位授予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选修课程


10

新生研讨课程

4

公共基础课程

65

大类基础课程

大类基础课程

11.5

专业教学课程(含实践环节)

专业必修课程

66.5

专业选修课程

5

开放选修课程

公共选修课程

2

跨专业选修课程


总学分

160

       本专业学制4年,允许学习年限为3-8年。在允许学习年限内,学生必须修满本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方可申请毕业,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经申请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扫一扫分享本文章
联系电话
  • 综合科
  • 留学生管理科
  • 学生交流科
  • 65225662
  • 67165752
  • 67605729
  • 交流与项目管理科
  • 港澳台办公室
  • 出入境服务中心
  • 65223372
  • 65227201
  • 65227170

关注微信公众号